史威登堡神学著作
312.教会之人持有这种信仰,还因为他们认为没有人上天堂或下地狱,直到最后审判之时;而对于最后审判,他们所持的观点是,到那时,一切可见事物都会灭亡,新事物将会出现;这时,灵魂会回归它的身体,人凭这联结复活为人。这种信仰暗含另一种信仰,即:天使是起初被造的;因为若相信在世界终结之前,没有人能到那里,就不可能相信天堂与地狱皆出自人类。
为让人确信这并非实情,我被允许与天使来往,还与地狱里的魔鬼交谈,迄今已有数年,有时从早晨持续到晚上,从而得知有关天堂和地狱的情况。这一切旨在让教会之人对于最后审判之时的复活,在此期间灵魂的状态,以及天使和魔鬼不再继续执守错误信仰。这种信仰因是错的,故会使心智陷入黑暗;对那些出于自己的聪明思考这类事的人来说,它会导致怀疑,最终导致否认,因为他们心里会说:“如此浩瀚的天堂,如此众多的星宿,如何能与日月一道被毁和消散呢?比地球大得多的恒星如何从天上坠落于地?早已被虫子吃光、腐烂透顶、分散到四风中的躯体,能再次被收集起来,与灵魂重新聚合吗?在此期间,灵魂又在哪里?丧失了在身体中所拥有的感觉,灵魂成什么样了?”
还有许多诸如此类的问题,它们因无法理解而不能叫人相信,并摧毁了许多人对死后生命、天堂和地狱的信仰,属于教会信仰的其它内容也连同这些一道被摧毁。这种信仰已被摧毁,这一点从以下说法明显看出来:“有谁从天堂或地狱回来,告诉我们有一个天堂存在?何为地狱?有吗?永远被火折磨算哪回事?何为审判之日?它不是已被徒然等候数个世纪了吗?”还有其它暗含否认一切的说法。
许多精于世事的人都是这样思考的;所以,为防止他们进一步困扰和误导那些信仰、心思简单的人,在神、天堂和永生,以及取决于这些的其它一切事上造成内在黑暗,我灵的内层被主打开,我由此可与所有离世并且活在肉身时我所认识的人交谈。我曾与一些人交谈数日,与一些人交谈数月,与一些人交谈一年。我还与其他人交谈过,他们如此众多,以至于毫不夸张地说,有十万之多,既有许多在天堂的,也有许多在地狱的。我也与离世仅两天的人交谈过,并告诉他们说,他们的葬礼正在举行,以预备下葬;对此,他们回答说,脱去作为肉体并为世上的肉体功能而服务他们的事物是好事;他们想叫我说,他们根本没有死,而是仍作为人活着,和以前一样,只是从一个世界搬到另一个世界而已,没觉得有任何遗失,因为他们仍有身体及其感官,和以前一样,也有理解力和意愿,和以前一样,还有思维和情感,感觉和欲望,和他们在世时所拥有的一样。
许多刚刚死去的人,一发现自己仍和以前一样是活生生的人(因为人死后的第一个状态和在世时一样,但之后逐渐发生变化,或趋向天堂,或趋向地狱),都被仍然活着的喜悦所感动,声称他们不相信这会是真的。不过,他们大为惊讶的是,对于他们死后生命的状态,他们竟一直生活在如此的无知和盲目中;尤为惊讶的是,教会之人竟也活在如此的无知和盲目中;在这些事上,他们本该比世上其他所有人更明白、更得到清晰的启示才对。这时,他们开始发现这种盲目和无知的原由,即:外在事物,也就是涉及世界和肉体的事物,如此占据并充斥他们的心智,以致他们无法被提升至天堂之光,越过教会的教义看到教会的事物。因为如果像现代人那样热爱涉及肉体和世界的事物,那么当人试图超越这些教义时,唯有黑暗流入心智。
注:在今天的基督教界,很少有人相信人死后立即复活(创世记16章序言,4622, 10758节);人们相信的是,只有等到最后审判之时,人才会复活;那时,可见的世界将要灭亡(10595节)。这种信仰的原因(10595, 10758节)。而事实却是,人死后立即复活;那时,他在方方面面,甚至在每一个最小方面完全就是一个人(4527, 5006, 5078, 8939, 8991, 10594, 10758节)。死后活着的灵魂就是人的灵,人里面的灵就是这个人本身,在来世处于一个完整的人形(322, 1880—1881, 3633, 4622, 4735, 5883, 6054, 6605, 6626, 7021, 10594节);从经历说明(4527, 5006, 8939节);从圣言说明(10597节)。对于在圣城中所见死人(马太福音27:53)的含义的解释(9229节)。从经历说明,人以哪种方式从死里复活(168-189节)。他复活后的状态(317-319, 2119, 5079, 10596节)。关于灵魂及其复活的虚假观念(444—445, 4527, 4622, 4658节)。
三十四、天堂通过圣言与人类的结合
303.出于内在理性思考的人都能看出,一切事物都通过居间物与一个首先者存在一个联系,凡不如此相联之物都会消散。因为他们在思考这一点时,就知道,任何事物都无法靠自己持续存在,而是需要先于它自身的某种事物,这意味着一切事物都要追溯到那一个首先者。他们还知道,与在先之物的联系,就像结果与其有效原因的联系,因为当有效原因被除去时,结果就会土崩瓦解。学者们因如此思考,于是便发现并声称,持续存在就是不断产生;因此,一切事物都从一个首先者那里拥有持续存在;它们因源于那首先者,故不断产生,也就是从它那里拥有持续存在。至于一切事物与在先之物,因而与作为一切事物源头的首先者的联系是何性质,则无法以三言两语来解释,因为这种联系变化多样。只能大体说,自然界与灵界存在一种联系,以致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与灵界的一切事物存在一种对应关系(关于这种对应关系,可参看103-115节;关于人的一切事物与天堂的一切事物存在一种联系,从而存在一种对应关系,可参看87-102节)。
6693.“说,所生的一切儿子,你们都要丢在河里”表所出现的一切真理都要被淹死在虚假之中。这从“儿子”和“河”的含义清楚可知:“儿子”是指真理(参看489, 491, 533, 1147, 2623, 3373节);“河”是指构成聪明的事物(108, 109, 2702, 3051节),此处在反面意义上是指那些为对立面的事物,因而是指虚假。“丢”表示淹死,这是很明显的。
“埃及的河”表示聪明的对立面,也就是虚假,这也清楚可见于以赛亚书:
江河必退去;河旁、河口边的纸莎草,河的一切种都必枯干,被吹散,归于无有;打鱼的必哀哭,垂钓于河中的必都悲伤,在水面上撒网的必都衰弱。(以赛亚书19:6-8)
此处埃及的“河”不是指河,“打鱼的”也不指渔夫,而是指其它事物;这些事物并未显明,除非人知道“埃及”、那里的“河”和“打鱼的”是什么意思。若知道这些事,这几节经文的含义就显而易见了。“埃及的河”表示虚假,这一点此处所提到的每个细节明显看出来。
耶利米书:
这像河涨发,其水翻腾像江河的,是谁呢?埃及像河涨发,其水翻腾像江河;因为他说,我要涨发遮盖遍地,我要毁灭城邑和其中的居民。(耶利米书46:7-8)
此处“埃及的河”也表示虚假;“涨发遮盖遍地”表示压垮教会;“毁灭城邑”表示毁灭教会的教义;“和其中的居民”表示来自这些教义的良善。“地”是指教会(参看6649节);“城”是指教会的教义(402, 2449, 3216, 4492, 4493节);“其中的居民”是指其中的良善(2268, 2451, 2712节)。
以西结书:
看哪,埃及王法老,我反对你这卧在自己河中的大鲸鱼;你曾说,这河是我的,是我为自己造的。我必将钩子放在你的腮颊,又使你江河中的鱼贴住你的鳞甲;我必将你和你河中所有贴住你鳞甲的鱼,从江河中拉上来。把你并你河中所有的鱼都丢在旷野。(以西结书29:3-5, 9-10)
若没有内义,没有人能知道这段经文是什么意思。显然,这不是埃及这个国家;除非知道“法老”、“河”、“鲸鱼”、“鱼”和“鳞甲”分别表示什么,否则这段经文的意思不为人知。“法老”是指记忆知识所在的属世层(参看5160, 5799, 6015节);“鲸鱼”是指属世层中记忆知识的总体(42节);“鱼”是指总体之下的记忆知识(40, 991节);“鳞甲”是指那些显现于外在的事物,或说完全外在性质的观念,因而是指感官印象,虚假的记忆知识就粘附在这些感官印象上。当知道这些事物时,就能明白上述经文中埃及的“河”表示什么,即表示虚假。
又:
法老下阴间的那日,我便使人悲哀。我为他遮盖深渊,使他的江河凝结,大水停流。(以西结书31:15)
阿摩司书:
地岂不因这事震动?其上的居民不也悲哀吗?地必全然像江河涨起,如同埃及河涌出退落。到那日,我必使日头在午间落下,使地在光明之日黑暗。(阿摩司书8:8-9; 9:5)
要“震动”的“地”表示教会(6649节);“如同埃及河退落”表示被虚假毁灭;由于所表示的是虚假,故经上说“日头在午间落下”、“地在光明之日黑暗”。“日头在午间落下”表示天堂之爱的良善将退离,“地在光明之日黑暗”表示虚假将占据教会。“日头”是指天堂之爱的良善(参看1529, 1530, 2441, 2495, 3636, 3643, 4060, 4696节);“黑暗”是指虚假(1839, 1860, 4418, 4531节);“地”是指教会(82, 662, 1066, 1067, 1262, 1411, 1413, 1607, 1733, 1850, 2117, 2118, 2928, 2355, 4447, 4535, 5577节)。谁都能看出,此处所表示的是其它事物,而非显现在文字上的事物,如:“地要震动”、“其上的居民要悲哀”、“日头在午间落下”、“地在光明之日黑暗”。除非把“地”理解为教会,“河”理解为虚假,“日头”理解为天堂之爱,否则,在那里找不到任何可解释的意义。
由于“埃及的河”表示虚假,故摩西被吩咐用杖击打那河的水,水就变作血,所有的鱼都死在河里,河也腥臭(出埃及记7:17-21)。由于同样的原因,亚伦也被吩咐用杖伸手在江、河、池以上,使青蛙上埃及地来(出埃及记8:5, 6)。“水”在反面意义上表示虚假(参看790节);由于水构成河,故相对于水来说,“河”表示总体上的虚假。
目录章节
目录章节
目录章节